观《阿房宫赋》教学总结:诗意“三法”,自成格局
观《阿房宫赋》教学总结:诗意“三法”,自成格局1
诗意渲染——入题
董老师的课堂是诗意的,这一点毋庸置疑。对于天下第一赋的《阿房宫赋》如何诗意教学,倒是一大难题。董老师独辟蹊径,以作者杜牧的诗歌铺路,营造诗的浓浓氛围,把学生带进了历史的沧桑风雨里。试看课堂上引用的诗句,“商女不知亡国恨”“一骑红尘妃子笑”等等,句句切合课堂主题,不偏不倚,恰到好处:间接地折射了借古讽今的旨归。好的课堂是需要引领学生入题的,诗意语文入题的方式自然是诗意手法,诗意手法以诗意渲染为其主要特征。这样的方式来自于老师深厚的功底,胸藏万壑,诗书满腹。
诗意语言——入心
董老师主张情意教学要以境化情、情景交融,要睹物思人、托物言情、以境激情、触景生情,以此打动学生的心灵之弦,感染其情绪,达到激发感情、情景交融,以境化情的境界。而这一切皆以董老师的诗意语言为依托,以此打动学生。如:
昔日的繁华不在,繁华一梦,现在是满目的疮痍。再看,杨贵妃美到什么程度?白居易会这样说:“三千宠爱在一身。”大家说,杨贵妃的时代、唐玄宗的时代,是中国的盛唐,青春的李白,万国来朝。
这样既有理性思考又极富诗意的语言,在董老师的课堂俯拾即是。言传身教,耳濡目染,是最好的教育。学生沉浸在诗意的语言里,如痴如醉,美不胜收。好的教学不是机械的灌输,而是一种感染,一种启迪,一种引领。董老师以其诗意的语言,纵横捭阖在课堂,开张有度,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,把课堂推向诗意的语言高峰,在高峰上学生俯瞰文本,自得其乐。
诗意提问——入境
诗意提问不是直来直去的直问,而是采用含蓄蕴藉、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曲问,这样的曲问重在激活学生内心的诗意,唤起诗心,以求循序渐进,水到渠成。本课以杜牧《答庄充书》中的句子:“凡为文以意为主,以气为辅,以辞采章句为兵卫。”先激取探求为文堂奥,实则指向对《阿房宫赋》的理解与审美,旨在解决《阿房宫赋》写了什么的'问题,学习文章气韵、气脉之“气”,探究文章语言表达的特点。
课堂是有境界的,有境界方可有格局,董老师的格局,是诗意的格局,更是大胸怀的格局:立足于学生的精神生长,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。
先说文章写了什么的问题——入境第一步。
学生:“秦人不暇自哀,而后人哀之;后人哀之而不鉴之,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。”
老师:杜牧笔下的阿房宫则不同,他为什么写这样一个阿房宫?
在老师的引导下,学生开启了理性思考,迅速入境,而不是停留在诗词的记忆与诵读上。
再说文章为何这样写?——入境第二步。
学生:“燕赵之收藏,韩魏之经营,齐楚之精英,几世几年,剽掠其人,倚叠如山。一旦不能有,输来其间。鼎铛玉石,金块珠砾,弃掷逦迤,秦人视之,亦不甚惜。”这一段不仅正面描写了秦从燕、赵、韩、魏、齐、楚六国搜集过来的珍宝,而且从侧面描写他们的不珍惜。
从学生的思考中,不难发现:他们已经知道写作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,阿房宫越是豪华、奢靡,越能体现出政治之腐败,越能发人深省。
最后说文章用怎么样的语言写?——入境第三步。
师:请坐,叠词是汉语对世界语言的丰富和贡献。叠词最早孕育在《诗经》里,诗三百里面有大量的叠词。
“新课标”指出:“进一步提高记叙、说明、描写、议论、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,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。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,推敲、锤炼语言,表达力求准确、鲜明、生动。”课堂上,董老师诱导学生从言语的细微处发现精妙点,引导学生叠词运用上学习遣词造句能力,养成科学的阅读和写作习惯。
一堂《阿房宫赋》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那奢华至极的先秦生活,也不只是借古讽今的手法,而应是:书籍是诗意语文生命的底片,无须绚丽与璀璨,一种厚实与丰盈,才是语文最鲜活的存在;语文要从四十五分钟课堂的窄窄时空漫延到广袤的宇宙世界,让学生去倾听历史,关注文化,谈论社会,关乎人生,陶冶情操,修养性情,成就慧根。这便是董一菲老师的课堂格局,大格局。